作者简介:胡开宝,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话语分析。
本文来源:《中国外语》2020年第3期,已获作者授权。
摘要: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实现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之后形成的文科,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发展。新文科视域下,我们应当以语言文化研究为本,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实现文文交叉或文理交叉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大力推进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外语学科与自然科学交叉的外语学术研究。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应着力建设能够对接新文科发展的外语学科师资队伍,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
主题词:新文科;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主张文科专业应进行专业重组,把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课程,以打破专业壁垒,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9年4月,教育部和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从此,新文科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之中,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对接新文科建设?能否对这一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外语学科的未来发展。为此,本文将在讨论新文科的界定与特征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探讨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念和路径。
2.1 新文科的界定
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实现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之后形成的文科。新文科一方面强调采用科技手段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关注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人文社科问题,主张从文科视角分析科技发展的前景。本质上,新文科是对现代高等教育知识精细化、专业化和学科化的反拨。在18世纪,高等教育基本上没有文科、理科和工科之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出现文科、理科和工科等学科之间的分化,文科又进一步分化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而专业的分类则更加具体。学科或专业的细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均发挥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然而其局限性也愈来愈突出,如,学科或专业壁垒林立,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狭窄,无法应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愈来愈显著的综合化和整体化趋势。鉴于此,新文科试图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知识结构实现交叉复合尤其是文理交叉的人才,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2.2 新文科的特征
新文科的实施旨在打破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发展。
1)问题导向
新文科从问世之初便具有问题导向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先后出现,这些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解决靠传统文科单兵作战往往很难做到,而实现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方能就这些现象和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而且,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局限性,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被突破,跨学科趋势不可避免。事实上,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表明,重大科学进展或者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不同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科的产生是阐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也是当代学术研究发展的必然。
2)交叉融合
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最为显著的特征当属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新文科强调以文科为本,不仅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而且也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即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在美国,许多高校重视以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素养为核心内容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后来又增加了包括社会研究、语言、形体、音乐、美学、表演等在内的艺术学(Arts)内容,STEM逐步演进为STEAM,以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一举措表明在人才培养方面,新文科可以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的限制,在文理、文工等范围内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以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3)新技术应用
新技术是指21世纪兴起的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具体包括以量子计算、5G和AI芯片为代表的新基础,以在线计算、大数据处理和大规模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新智能和以机器智能、无人驾驶,以及智联网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典型新应用。这些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之中,不仅可以改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而且也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可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挖掘,发现和揭示新的问题,再运用和发展相应的理论,使得理论研究基于数据和事实。而且,研究文献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共享模式打破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单打独斗”的封闭研究模式,使其走向开放和共享的协作研究和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新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为构建数据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文理交叉提供了技术路径,并产生了全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如社会计算、金融科技、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哲学和计算语言学等。
4)创新性发展
新文科强调通过学科之间的融通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其创新性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新语境。新文科重视与全球新技术快速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等历史语境的对接。(2)新理念。新文科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应由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倡导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推动传统文科的升级。(3)新内容。新文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及新文科的研究领域不同于传统文科,均呈现显著的交叉与融合特征。(4)新范式。新文科倡导开展跨学科研究,尤其是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3.1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技能型外语专业人才和通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前者侧重于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后者强调培养具有很强外语应用能力,精通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外语专业人才。应当指出,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满足了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自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国际交流和合作愈来愈广泛和深入,由原先单一的外事和对外文化交流层面拓展到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层面,而且我国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一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精通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且熟谙中外文化差异和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端外语专业人才,而技能型和通用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对接新文科发展战略,以语言文化教育与研究为本,培养体现学科交叉尤其是知识结构实现文理交融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这不仅是对新文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主动呼应,而且也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语专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
普遍认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愈来愈复杂的社会问题或科技难题,这些问题仅靠单一学科知识无法解决,而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因而,许多跨学科研究或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先后诞生,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等外语学科的分支学科已开始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理论、法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并产生了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或跨学科研究领域,如生态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翻译学等。然而,要成功实现外语学科内部以及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通,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语语言文学,掌握另外一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应当指出,外语专业教育不仅具有人文性,而且具有科学性(胡开宝,2018)。如果说外语专业教育如同一枚硬币,人文性和科学性就如同它的两面,两者之间联系紧密,缺一不可。外语专业教育不仅应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的生存意义,强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而且也应倡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探讨语言教育和语言本体的特征与规律,尤其是大脑的语言发生机制。为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教育既要推进外语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融通,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推动外语学科与计算机科学和医学等理工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强调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设置信息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探讨新技术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文理交叉。
3.2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设置
为培养知识结构实现文文融通和文理融通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我们应当设置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专业,具体包括文文交叉专业和文理交叉专业。必须指出,目前一些高校所设置的“外语+机械”“外语+工程”等专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外语专业,而是机械专业或工程类专业,学生只是上了加强版的公共外语课程。在这些专业设置中,外语仅为外语技能训练,其他专业与外语专业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设置应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而且其他专业应与外语专业存在有机的联系。
3.2.1 文文交叉专业
文文交叉专业是指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同另一文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旨在培养精通外国语言文学,掌握另外一门文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这类专业涵盖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历史、外交学和国际法等文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一般而言,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涵盖具体对象国的文学史、社会发展进程、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以及双语转换规律等。政治学、外交学和法学研究均离不开对话语的分析,而话语的分析正是外语专业擅长的领域。显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与这些专业的交叉在学理层面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3.2.2 文理交叉专业
文理交叉专业是指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同理科专业之间的复合,其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精通外国语言文学,掌握一门理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具体包括“语言学+人工智能”、语言病理学、语言科学与技术和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等。“语言学+人工智能”专业旨在培养精通语言学,掌握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和文本处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语言病理学专业则在系统传授语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教授学生关于语言障碍及其修复的知识和技能。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于培养精通语言学基本理论、掌握文本处理技术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专业旨在培养精通语言学,熟练掌握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的外语专业人才。
3.3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复合型培养模式,即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的培养模式,包括跨学科专业和“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两种方式。跨学科专业是指以外语专业课程为主,其他专业课程为辅,将外语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跨学科专业,如将语言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组合之后形成的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一跨学科专业。“主修+辅修”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选修辅修专业。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专业可以采取学生主修语言学专业,辅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式。语言病理学专业既可以采取跨学科专业培养方式,也可以采取“主修+辅修”的方式。有必要指出,跨学科专业对进行组合的不同专业之间的匹配度要求较高。只有这些专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或亲缘关系,才能将这些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融为一体。采用“主修+辅修”方式,学生可以在主修外语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辅修课程。该方式对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之间的匹配度要求不高,但学生需要同时选修两门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负担较重。
本质上,新文科是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因而,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当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不仅可以开设以外语专业为主,信息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专业为辅的外语专业跨学科专业,而且可以将与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课程有机融入现有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外语课程学习平台和教学平台,并将该平台直接应用于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事实上,包括语料库技术和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外语专业课程教学建立在大量事实观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外语专业课程教学因之更加直观、客观、科学。
新文科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新文科强调培养文文交叉和文理交叉人才,而且也表现为新文科倡导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其他学科在学术研究层面的融通。为此,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学术研究应当走学科交叉尤其是文理交叉的发展道路,推进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等的跨学科研究。这既是顺应当代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发展潮流的要求,更是培养复合型高端外语专业人才的重要前提。
4.1 新文科视域下语言学研究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既与人脑和声波相关,也涉及社会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因而,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而且也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语言学研究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语言本体研究阶段之后,呈现愈来愈显著的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一方面,语言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并形成一些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等,另一方面,语言学与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科学等进行交叉,产生数理语言学或计算语言学等分支学科。有鉴于此,新文科视域下语言学研究不仅应推进语言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而且还应当以语言文化研究为本,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从信息科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视角开展语言学研究,如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语言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语言学分支学科林立,学派之间壁垒森严,每个学派往往只从自身理论视角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往往失之于片面,从而削弱了自身理论解释的充分性。然而,开展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不仅能够拓展语言学研究的疆域,丰富语言学研究的内涵,而且能够打破语言学分支学派之间的壁垒。
应当指出,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话语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闻学、外交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均出现话语转向,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语料库技术和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对新闻话语、外交话语和司法话语进行研究,在大量语料观察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分析这些话语的属性和特征及其构建的中国形象,揭示这些话语背后的新闻原则、外交思想和法律思想等。我们可以采用语料库方法,分析老年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话语特征,探讨这些话语特征与老年人疾病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研制老年痴呆症和精神疾病的智能诊断系统。我们还可以开展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特色话语研究,深入分析中国政治话语、外交话语和军事话语的语言特征和话语构建策略,为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4.2 新文科视域下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是关于文学文本特征、文学与社会和文化以及与文学活动相关的人类精神和情感等领域的相互关系研究(胡开宝、杨枫,2019)。自诞生之时,文学研究便具有跨学科特性。学界常常以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依据对文学进行阐释。近年来,学界开始尝试利用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来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解过程,如认知文体学、文学语言学等。在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研究同其他学科研究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为此,我们应当大力推进文学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开展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法学、文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伦理学和文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法学等领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文学与宗教、政治和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学语言学以文学作品语言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文学语言的地位、作用、性质、特征、类型、风格,以及文学语言的接受等理论问题。文学社会学即采取社会学视角,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文学作品、文学活动进行研究。文学伦理学是借鉴伦理学方法,从伦理的立场分析文学作品、作家以及文学相关问题的批评方法。文学人类学是指从人类学与文学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批评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应重视语料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作家、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等领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涵盖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主题与意义、人物形象、创作技巧与手法以及文学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作家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创作理念。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文学流派理论研究和语料库叙事学研究。前者旨在采用语料库方法对具体文学流派的文学作品在叙事结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等方面所呈现的趋势和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流派创作理念和主张是否体现于其创作实践之中。语料库叙事学是采用语料库方法分析叙事文本形式与结构以及叙事效果的研究,其研究领域包括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方式和叙事进程等。基于语料库的文学史研究则以语料库的应用为基础,分析文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探讨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或本国文学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指出,文学研究走跨学科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不同研究视角对文学现象或文学事实进行阐释,我们可以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经典问题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解读,发现全新的研究问题。
4.3 新文科视域下翻译研究
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翻译学是最具跨学科特征的学科,它既涉及人文科学,如翻译美学、翻译诗学、翻译文化史,又关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翻译社会学、认知翻译学和机器翻译研究等。此外,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学术研究要求走学科交叉尤其是文理交叉的发展道路。鉴于此,新文科视域下翻译研究应当以跨学科研究为主要发展路径。其一,我们可以从人文学科视角对翻译现象或翻译事实进行阐释,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我们可以依据相关哲学思想,阐述翻译的本质、翻译与意义的关系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等理论问题,从阐释学角度探讨翻译文本意义的理解过程和翻译的主体间性,从美学角度分析翻译作品的创造性和美学价值。我们可以运用有关语言学理论和原则分析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翻译过程等。其二,我们可以从翻译与社会、翻译与伦理、翻译与意识形态以及翻译与心理等层面探讨翻译的本质和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推动翻译社会学、翻译伦理学、批评翻译学和翻译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翻译社会学形成于翻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结合,旨在分析各种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探讨翻译的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社会机制和产业化等问题。翻译伦理学是伦理学原理在翻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是关于译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译者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的研究(胡开宝等,2018:14)。批评翻译学是翻译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指在描写性译学框架下,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原则,揭示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胡开宝等,2018:13)。翻译心理学产生于翻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译者双语思维的加工模式、译者的审美心理因素和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其三,我们可以推动翻译研究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利用以语料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开展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应用键盘技术和眼动追踪技术开展翻译过程研究。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是数字技术与翻译技术交叉融合之后形成的翻译研究范式,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翻译文本研究、译者研究、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概念史、翻译与中国形象、译者风格、翻译规范、批评翻译学和口译等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学界或普通读者对具体翻译文本的关注热点、认知和态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具体翻译作品传播的路线与趋势。键盘记录技术是指采用软件记录人们写作或翻译过程中使用键盘具体情况的技术。眼动跟踪技术是指采用眼动仪器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观察特定刺激材料时眼球的注视点和眼球运动。利用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分析翻译行为过程,探讨译者认知加工的单位,即翻译单位,研究译者的认知活动、翻译认知负荷和翻译过程的阅读模式等。
综上所述,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应当以语言文化研究为本,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实现学科交叉尤其是文理交叉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然而,这些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直接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能够满足新文科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外语学科师资队伍。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建设能够对接新文科发展的外语学科师资队伍。
首先,我们应当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有序引进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人才,其中外语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这些人才的知识结构已实现外语学科与另外一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故而常常可以从其他学科的独特视角发现通用型外语专业人才或其他学科专业人才所不能发现的外语学科研究课题(胡开宝,2010)。而且,这些人才是建设新文科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研究需要精通数据开发与应用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学科知识的外语专业人才,而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则需要精通语料库或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翻译研究人才。
其次,我们应当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和国内外研修等方式,帮助教师了解互联网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建模等方法,使他们具备科学分析思维,习惯并擅长运用新技术对人文社科类问题进行再发现、再解析,真正实现文理交叉、多学科交融。
再次,我们应当对现有教学院系进行重组,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目前,国内高校院系等二级办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基本上都以学科为基础设置,院系之间缺乏实质性交流与合作,这使得学科资源共享和跨学科研究面临诸多障碍。而且,国内高校资源配置、人事聘任和考核评价等均以院系为单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加剧了学科之间的隔阂。为此,我们可以依据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外语跨学科研究的目标,在聘用复合型外语专业师资的同时,聘用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增强外语学科与相关学科师资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构建结构合理、文文交叉或文理交叉的新文科教师团队。
最后,我们应当探索建立符合新文科建设所需要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实现教师评价的多元化,鼓励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上,引导教师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实现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融通之后形成的文科。新文科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为此,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应当以外语学科为基础,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实现文文交叉和文理交叉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外语学科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推动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以文理交叉为特色的外语学科学术研究,着力建设外语学科跨学科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 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 中国外语, 2010(6): 8-16.
[2] 胡开宝. 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科学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3):425-426.
[3] 胡开宝,李涛,孟令子. 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 胡开宝, 杨枫.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 内涵与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6):143-156.
发布者:胡开宝,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47.94.224.224/archives/21986